這一篇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蘇繡的歷史淵源和工藝發展。
蘇繡的歷史淵源
蘇州刺繡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于蘇繡制作的記載,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蘇繡,其風骨神韻在隋唐時期就已奠定基礎,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與特色已漸趨形成,明清以降蘇繡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臺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繡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繡用于服飾。
三國時代,吳國已將用于服飾。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繡《列國圖》,在方帛上繡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繡萬國于一錦”之說。晉王嘉《拾遺記·吳》:“孫權常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趙達)乃進其妹。權使寫九州方岳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作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陣之形?!瘸?,乃進於吳主,時人謂之‘針絕’。
宋朝據《清秘藏》敘述,“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底饞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笨梢娝未K繡藝術已具有相當高水平。
明朝(1368~1644年)時,蘇繡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盛況。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它的發展。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制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自此,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到:“原來繡這瓔珞的也是個姑蘇女子,名喚慧娘。因她亦是書香宦門之家,她原精于書畫,不過偶然繡一兩件針線作耍,并非市賣之物。凡這屏上所繡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從雅,本來非一味濃艷匠工可比;每一枝花側皆用古人題此花之舊句,或詩詞歌賦不一,皆用黑絨繡出草字來,且字跡勾踢、轉折、輕重、連斷皆與筆草無異……”借著慧娘所繡瓔珞,筆鋒一轉,寫出了蘇繡藝術的神韻。
清朝(公元1644~1911年)的蘇繡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繡市”的譽稱。清代中后期,蘇繡在繡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繡”,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繡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席永敬妻諸葛氏,年十五于歸,事孀姑盡孝。永敬日玩周易,氏乃繡河圖洛書九宮八卦諸圖,經緯巧密……(《蘇州府志》)清朝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幾乎全出于藝人之手。民間更是豐富多彩,廣泛用于服飾、戲衣、被面、枕袋帳幔、靠墊、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這些蘇繡生活用品不僅針法多樣、繡工精細、配色秀雅,而且圖案花紋含有喜慶、長壽、吉祥之意,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一種“畫繡”,屬于欣賞品,稱之為“閨閣繡”。史載吳縣的錢慧、曹墨琴,吳江的楊卯君、沈關關,無錫的丁佩、薛文華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時。特別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流的潮流中,蘇繡也出現了創新的兆頭。 光緒年間,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沈云芝聞名蘇州繡壇,她溶西畫肖神仿真的特點于刺繡之中,新創了“仿真繡”。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壽辰,沈云芝繡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壽。慈禧備加贊賞,書寫“壽”、“福 ”兩字,分賜給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覺。從此沈云芝改名沈壽,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意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耶穌像》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售價高達一萬三千美元?!睹绹犊讼瘛犯懊勒钩鰰r,其盛況空前。沈壽的“仿真繡”傳譽中外,開拓了蘇繡嶄新的一頁。在她的倡導下,江蘇的蘇州、南通、丹陽、無錫、常熟等地分別舉辦了傳習所、繡工科、繡工會等。她曾先后到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課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其時著名藝人還有華基、唐義真、李佩敝、蔡群秀、張應秀、金靜芬……她們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萬國博覽會”(公元1911)、“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公元1915年)、“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公元1930年)上獲獎,為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在國際上贏得了榮譽。三十年代初,丹陽正則女職中繡工科主任楊守玉,始創了縱橫交叉、長短不一、分層重疊的“亂針繡” 豐富與提高了蘇繡藝術的表現能力。
自本世紀五十年代初以來,藝人創作開拓了新的廣闊天地。蘇州、南通、常州、無錫、揚州、東臺等地先后建立了研究機構或工廠,使藝人安心專致研究和創作。對失傳的技藝進行了挖掘、總結、提高、發展,使古老的蘇繡藝術重放異彩。1986年建成了中國蘇繡博物館。
民國時期整體來講,由于常年戰亂,蘇繡業曾一度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蘇繡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
1950年后,國家專門設立了蘇州刺繡研究所,并開辦刺繡訓練班。蘇繡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余種。19世紀末,刺繡大師沈壽繼承傳統,吸收西洋畫精髓,創造了“仿真繡”。20世紀30年代,楊守玉突破傳統,發明“亂針繡”。1958年,憑著扎實的素描功底和熟練的亂針繡技巧,任嘒閑又開創了“虛實亂針繡”。任嘒閑第一幅虛實亂針繡作品《列寧胸像》,以繡品面料色彩為基調,運用粗細結合、虛實排列與留空的手法,來表現豐富的畫面,線條輕松活潑、接針不露痕跡,色彩簡潔,整體感強,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在全國刺繡質量評比會上,這幅作品被定為“肖像繡的質量標準”,后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上獲金獎,現為江蘇省美術館收藏。
蘇繡的工藝發展
蘇繡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形成獨立的刺繡風格,但時代不斷進步,藝術也需要與時俱進。面對各種新形勢,蘇繡企業紛紛改革,提出蘇繡禮品商務化,蘇繡家裝設計化的理念,讓傳統的民間蘇繡工藝不再奢侈,而是走進千家萬戶。個性化的量身定做,讓蘇繡不再局限于陳舊的模式, 而是過多的融合進購買者的思路與理念,通過純樸的蘇州繡娘純手工刺繡而成。讓蘇繡不僅是藝術,還更多的滲透進人性化的品味。
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早在春秋時期,吳國已將刺繡用于服飾。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繡的發展。刺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制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自此,刺繡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解放后有了很大的發展,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題材廣闊。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出于蘇繡藝人之手。繡品種類齊全:按品種分,有雙面繡、單面繡;按體積造型分,有臺屏、墻屏、地屏和大型組合屏風;按表現內容分,有人物、寵物、花鳥、風景、靜物、特色建筑物……
北京富頓畫廊藝術設計中心是專業研究開發精品刺繡的公司,自成立以來多次為人民大會堂提供國宴刺繡,更是作為珍貴禮物贈予外國大使,成為國與國之間交互的禮品,巨幅蘇州刺繡《山河壯麗》贈予俄羅斯大使館,做工極其精細,并研發出刺繡軟裱的方法,把刺繡軟裱成畫軸,大大提高了成品刺繡的運輸便捷性。是商館、酒店必備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