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佩《繡譜》中把刺繡稱作是“以針為筆,以纖素為紙,以絲絨為顏色”的藝術,湘繡的刺繡工藝很獨特,它的形成于繪畫密不可分。任何繡品都要以繪畫為稿本。現代湘繡通常用中國畫做藍本,它雖然出于畫稿,而且和畫稿融合起來,但比畫稿更加生動和逼真。一件非常的湘繡成品,與的繡稿是密不可分的。湘繡常以其特有的風格,超脫于各種其他刺繡,而成為一個獨立體系。畫師和繡工的密切合作,成就了現今湘繡的藝術風格。
楊世焯是對湘繡作過較大貢獻的畫師之一。他出身于書香門第,青年時代曾師從湘潭著名的現實主義國畫家尹金陽。他主要學習水墨畫,造詣甚高,尤工花草人物。中晚年后,他潛心研究刺繡并把中國繪畫的傳統移植到刺繡上來,開創了民間繡藝與中國畫相結合的道路。使湘繡有了新鮮多樣的內容,藝術道路更為廣闊。湘繡初始之時,繡工們倍感困難的是缺乏刺繡圖樣稿本。刺繡時繡工們只能先剪出紙花,貼在繡布(緞)上,然后照著參繡。因此,盡管用針細巧,但形象仍不免呆板。為了幫助繡工們解決畫稿困難這一難題,楊世焯一連好幾個月到繡坊去考察刺繡情況,虛心向繡工們學習刺繡。先后繪制了許多稿本。這些稿本,有些是他自己的創作,有些是占代繪畫的摹本。專供繡工們用水粉勾脫到絹緞土然后施繡。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一本《楊世焯雙鉤畫稿》。當是楊世焯所繪制的刺繡稿本二。畫稿中有一部分為未完成稿,已裝訂成冊,稿本為皮紙地,圖案均采用墨線勾描、所繪題材有植物、花卉類如菊花、佛手、竹、桂花、蘭草、梅花等。動物如貓、狗、蜂螂所勾線條遒勁有力。在畫稿雙線勾描的領域里,有的已著色,并有深淺疏密的變化,顯然是為繡工用線配色而為。
楊世焯以自己卓越的繪畫藝術才能,把中國繪畫的傳統移植到刺繡上來,使湘繡重新有了新鮮多樣的內容,藝術前途更為廣闊。中國書畫藝術的借鑒,使湘繡走上了由“俗”到“雅”,才有了湘繡水墨畫般的素雅品質。
楊世焯簡介
楊世焯(1843-1911),字季棠,清末著名畫家。出身于書香門第的“邑中第一大戶”,湖南寧鄉大夫塘,靳江楊氏家族中屬“世”字輩。自幼承家傳水墨衣缽,能詩善詞。師從著名現實主義畫家尹金陽(同出師門的有陳師曾、齊白石、曾紀澤等),書畫造詣甚高,人物、山水、花鳥、詩文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發展,尤以寫意花鳥中的墨竹與梅花得到老師的高度評價。其作畫必先精細觀察實物,取其神韻入畫,故能神情逼真。楊世焯潛心研究中國畫的構圖、取勢,在花鳥畫的折枝,陰陽頓挫,起承轉合等方面有所建樹。作畫時講究立意、情趣、韻味,力求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在傳統基礎上加以創新,特別講究用墨用色,以達到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干濕得當的極佳效果。至今湖南省博物館館藏其作品多幅,其中代表作有《牧童騎牛》 、《墨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