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絕天下之發繡的成就。
東臺發繡
東臺發繡開發出雙面發繡和雙面異色繡。我們沒有欣賞到發繡珍品《清明上河圖》原件的神韻,因為它早就在香港一家拍賣行拍出,但從保存的資料中仍可一睹它的風采。發繡女工以發為筆,摹寫了張擇端的畫意,著名書畫家謝稚柳的題詞“發繡清明上河圖”和武中奇的書聯“丹青染盡清明勝,素手神傳風俗情”為之增色。這幅發繡裝裱后,全長9.98米,為當時之,名品、絕藝的孤本,成為海內收藏界追逐的目標。不久前,一幅全長13.2米的《姑蘇繁華圖》長卷發繡又改寫了這一記錄。這幅被列為中國畫十大名品之一的長卷,以濃墨重彩寫盡康乾盛世古城蘇州的繁華,繡有各色人物4600余人、各式房屋建筑2140棟、各種橋梁40余座、各種客貨船號及竹筏300余只、各種商號招牌300余塊等,被稱為歷史巨作。七十年代初期,東臺先后繡制出《長江三峽全景圖》、《八十七神仙圖》等一大批發繡長卷。
東臺“中國發繡”已獲得國內大獎數十個,在國際博覽會和民間藝術博覽會中也屢獲殊榮,引起了高層領導的特別關注。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姬鵬飛、陳丕顯,國家文化部長孫家正,前江蘇省省委書記韓培信、省長顧秀蓮等領導多次視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蘇州發繡
發繡由于題材和技法的原因,流傳下來的作品大多較為簡單、粗糙,為了突破傳統,周瑩華攜其工作室的蘇州繡娘們潛心研究,在題材上,不再受佛像的局限,在技法上,也大膽創新,如在繡制發繡《維摩演教圖》中,在忠于原作的基礎上,利用發繡“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特點,運用滾針.纏針.接針.虛針等不同的針法,充分發揮了發繡善于表現線描人物的特點,通過發質的濃淡、粗細、曲直等表達出原作的形態、質感、刻劃出人物衣履長紗的飄逸和室內家具線條的剛硬,運用簡潔而美妙的發繡線條構成畫面,顯示出發繡線條強烈、明快、爽健的美,達到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的效果。
蘇州發繡作品強調詩、書、畫、印的統一,在繡制技藝上注意用針依據書畫筆法,要求提按頓挫之筆意與濃淡枯濕之墨韻皆能得以完美地再現。在通過刺繡手法再現繪畫筆墨意趣的同時,又基于材質和針法所形成的質感、色調、肌理之美,形成一種筆墨丹青所不能到的魅力,充分顯示了發繡藝術所獨具的精致、雅潔、柔麗的美學品格,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在多年的發繡工作中,周瑩華攜其他蘇州繡娘們先后繡制了《維摩演教圖》、《韓熙載夜宴圖》、《八十七神仙卷》、《清明上河圖》、《千手觀音》、《姑蘇繁華圖》、《水月觀音》、《虢國夫人游春圖》等經典發繡作品,先后共獲得十幾個國家級、省級的金、銀獎,周瑩華被譽為“中國發繡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