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平邑縣審計局家屬院的徐長山老人今年已經65歲了,他一天繡4小時,歷時3年時間,繡出《清明上河圖》。這位癡迷十字繡的花甲老漢,退休后專心徜徉于“銀針繡海”之中,享受著“十字繡”帶來的快樂。
2月23日下午14時,記者見到了65歲的徐長山老人,他是平邑縣審計局退休干部。在徐長山的臥室里,老人正戴著老花鏡,坐在繡花架旁,兩根粗粗的手指捏著一根僅有3厘米長的細針,在布上靈巧地飛舞穿梭,加緊繡著《清明上河圖》。
這幅花了徐長山老人近三年時間繡出的《清明上河圖》,圖中景象繁華,人物、橋梁、樹木、店鋪等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別看我手指頭粗,繡活可不慢!”徐長山指著繡花架上的十字繡說,學繡十字繡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2007年的秋天,老伴管正秀看到退休在家的徐長山沒有事,就買了個“福”字的十字繡讓他繡。沒想到,這一繡可就上了癮,讓徐長山成了十字繡的癡迷者。
歷時三年繡出《清明上河圖》
“我覺得繡十字繡非常有意思,后來就想繡一幅具有收藏價值的名畫,選來選去,選中了《清明上河圖》。”徐長山說,“這幅長6.6米,寬0.70米的《清明上河圖》以北宋名畫為稿樣,其中包含了700多個人物和風景畫面。”
想法雖好,但是材料買回來后,徐長山也犯了愁,這件作品用到的畫線顏色達100多種,用到的圖紙達200多張。買這幅十字繡就花去了1700元錢,光線就裝了一大箱。他打算用5年時間把這幅圖繡完。
“難繡的就是人物,整幅作品共繡有700多個人物,每個人物形態各異,有挑扁擔的、有騎馬的、有嬉鬧的孩童……”徐長山指著《清明上河圖》上栩栩如生的人物說,其中小的只有1厘米,對眼力和技術都是考驗。
“我是從2008年5月開始繡,每天大約要繡五六個小時。”老人說他有失眠的習慣,總是夜里開始工作,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去年冬天的時候,他從夜里11點坐在繡花架旁,一直繡到早上6點多。
盼統一欲繡《富春山居圖》
徐大爺說,下一步要對《清明上河圖》進行鉤邊、漂洗、熨燙、裝裱等工序,至少還要兩個多月的時間,“裝裱一下就更漂亮了。”
“老伴和孩子們都挺支持我的,但都擔心我的身體,怕我累著。”徐長山告訴記者,這幅十字繡繡品凝聚了他的大量心血,因為繡這幅繡品,他的腰疼病都加重了,每坐一段時間都要起來活動一下。
“在去年全國兩會的新聞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目前這幅畫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溫總理的話,充滿了對兩岸‘血濃于水’同胞情誼的深情寄托。下一步,我想創作完成《富春山居圖》的十字繡作品。”談及未來打算,徐長山這樣告訴記者。
“我相信只要有毅力,肯定會成功的。”采訪結束時,徐長山對記者說,十字繡不是女人的專利,關鍵是要有耐心,平心靜氣,排除一切私心雜念,讓自己的思想達到一種忘我的精神狀態,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