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刺繡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與蘇州刺繡的技藝雖屬于同一門類,但由于受揚州歷代文化的影響和揚州八怪畫派的熏陶,追隨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和筆墨情趣,“仿古山水繡”和“水墨寫意繡”逐步形成揚州刺繡的兩大特色,并以格調高雅、雅逸傳神的藝術風格在繡壇獨樹一幟。
與國內“兄弟”三足鼎立
揚州刺繡源于漢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早在西漢之初,漢高祖劉邦封其侄劉濞為吳王,王宮里的墻壁上就掛有華麗的繡品。隨著運河開鑿通航,隋煬帝三次游幸揚州,揚州由此大興土木,建筑多處離宮別館,裝飾極盡華麗奢侈,宮妃才女衣飾錦繡,宮廷旌帳什物皆用繡品,揚州刺繡由此興起。唐時揚州是國內外著名的經濟都會,手工業繁盛,刺繡業已很發達。
宋代刺繡藝術是揚州刺繡的一個重要轉折,即從唐代的繡佛像等轉向繡書畫,從實用性向觀賞性發展。所繡物品針線細密,色彩美妙,富于生活情趣。當時有閑階層,文人墨客倡導琴棋書畫,寄情花鳥魚蟲,對揚州的人文藝術以致審美情趣的轉移產生很大的推移作用。揚州刺繡受其影響,以此為題材的繡品逐漸增多,這一時期的揚州刺繡向著精致化的方向發展,并已出現了尤為稱頌的雙面繡。明代刺繡業,由于朝廷官府的倡導而得到進一步發展。明代揚州刺繡以色彩鮮明、題材豐富、做工精細、品種繁多而同著名的蘇州刺繡和當時崛起的上海露香園顧繡在國內同行中呈三足鼎立之勢。
用一根絲線的1/48繡制
刺繡,是由繡線在特定的織物上穿針引線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形成圖案色彩的一種民間技藝。揚州刺繡分藝術欣賞品和日用品兩大類,藝術欣賞品歷史上有仿宋繡、發繡等品種,多為富宦家庭女子所繡,所以也稱“閨閣繡”。現在以格調高雅、雅逸傳神的仿古繡、寫意繡獨善其長,并成為揚州刺繡的特色。
繡制水墨繡時,用絲線的粗細和不同色階的線色來表現“墨分五色”,即焦、濃、重、淡、清五個層次,以及黑白、濃淡、干濕的“六彩”效果。針法注重疏密有致,疏而不散、密而不亂,從而表現出中國水墨畫筆墨精神及其中的意蘊,揚州刺繡素以精工細作著稱,一幅較大的作品往往耗時數年之久,某些部位的細微之處甚至用一根絲線的1/48繡制。
格調高雅 雅逸傳神
揚州刺繡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于歷代諸多名家的山水、人物之作,畫稿意境深邃,構圖層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并以此開創了富有詩情畫意的仿古山水繡和神韻天然的水墨寫意繡,其特點是追隨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和筆墨情趣,形成了格調高雅、雅逸傳神的藝術風格,在繡壇上獨樹一幟。揚州刺繡素以劈絲精細、針法縝密、色彩豐富、表現力強的精細繡著稱,每件作品針法縝密、艷麗、工整、光潔。繡師們以精湛的技藝極力表現我國寫意畫瀟灑傳神的筆墨神韻和工筆畫的精致嚴謹。
文化內涵融入刺繡技藝
揚州刺繡歷史悠久,雖說是一門手工技藝,由于受揚州歷史文化的影響和揚州八怪畫派的熏陶,揚州刺繡以表現此類題材而見長。
揚州刺繡畫稿大多取自歷代眾多名家的之作,是一次對美術作品的再創作堪稱富有立體質感的精美藝術品。一件成功的刺繡作品往往能達到畫所不及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原作的藝術感染力,是畫與繡的完美統一,真正體現出刺繡藝術的精妙之美。特別是某些著名的刺繡大師由于受年齡、精力等因素所限,作品不可能按原樣重復制作或批量生產,因此具有很高的鑒賞和收藏價值。